在我們多年的顧問生涯中,見過無數頂尖的申請者。他們擁有漂亮的學經歷、聰明的頭腦,但往往在申請頂尖名校時,卻少了一塊關鍵的拼圖——一個能將所有亮點串連起來,並讓招生委員會眼睛一亮的「核心敘事」。
今天,我想分享 Emily 的故事。她最終拿下了劍橋大學 MBA 的錄取通知,而她的成功,完美印證了我們的核心理念:我們從不「包裝」學生,而是「發掘」並「淬鍊」他們獨一無二的價值。
第一次見到 Emily,她帶來的是一份近乎完美的履歷:
台大藥學系,均分 89
GRE 322
全球頂尖跨國藥廠 8 年經驗,從臨床藥師一路晉升到產品經理
光看這些條件,很多人會覺得申請 MBA 是十拿九穩。然而,在我們深入對談後,我發現了她最大的挑戰——她很會「做事」,卻不太會「說故事」。
她能鉅細靡遺地闡述某個藥品三期臨床試驗的數據,也能清晰說明她如何規劃一場成功的產品上市活動。但當我問她:「這一切經歷,為什麼讓你成為一個劍橋 MBA 需要的人才?」她的回答便會回到一種「因為我想學商業知識,未來做更進階的管理」的通用模板。
這就是典型的「專家框架」陷阱。她的思維仍停留在「執行者」的層面,看到的都是專業領域的細節,卻沒有拉高到一個招生委員會期望看到的「產業變革者」的高度。劍橋 MBA 想找的不是一個更厲害的產品經理,而是一個能利用劍橋的平台,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為全球醫療保健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力的領袖。
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 Emily 打破這個框架。我們沒有急著動筆寫任何文件,而是花了數週時間,進行了三個層次的深度挖掘:
我們引導 Emily 回顧她從臨床藥師到產品經理的完整歷程。起初,她認為藥師的經驗對商學院申請幫助不大。
我們幫她意識到,臨床經驗恰恰是她最寶貴的資產。這段經歷讓她深刻理解終端使用者 (病患) 的痛點和決策者 (醫師) 的考量,這是許多純商業背景的申請者望塵莫及的。我們將這段經歷提煉為「無可取代的市場洞察力與同理心」,這正是未來醫療領袖最需要的人文素養。
接著,我們剖析她作為產品經理的職責。她提到曾負責一款重磅癌症標靶藥物的品牌管理。在她的描述中,這是一系列繁瑣的專案:定價、行銷、庫存管理。
透過這樣的解構與重塑,一份原本看似平凡的工作描述,立刻變成了充滿商業策略高度和領導力實證的精彩故事。我們成功地將她的「戰功」從模糊的質化描述,轉化為招生委員會最看重的「量化影響力」。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將她的過去與未來,和劍橋緊密連結。Emily 最初的想法是「劍橋的課程很紮實,一年制可以快速回到職場」。
最終,我們為她打造了清晰的職涯敘事:她渴望結合自身深厚的產業知識與劍橋頂尖的商業管理訓練,目標不是回到藥廠做更高階的經理人,而是創立或加入一家專注於「數位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 或「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的新創公司,利用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去解決她在第一線觀察到的醫療資源不均與藥物開發效率低落的問題。
當她的申請材料脫胎換骨後,我們進行了數場高強度的模擬面試。我們的面試官不僅有頂尖商學院的校友,更有醫療產業的資深專家。
經過這樣的洗禮,Emily 在真正的面試中,展現出的不僅是從容與自信,更是一種能與面試官在產業高度上平等對話的未來領袖氣質。
最終,那封來自劍橋的錄取信,是最好的證明。
Emily 的成功,不是奇蹟,而是專業、策略與深度挖掘的必然結果。如果妳也和 Emily 一樣,擁有優秀的背景,卻不知道如何將它們串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故事,歡迎來和我們聊聊。
讓我們幫助你,找到那把打開世界頂尖名校大門的鑰匙。